現(xiàn)在intel I5以上的CPU都具有睿頻技術,簡單的可以理解為自動超頻讓CPU性能得以提升,而AMD則開發(fā)出了Precision Boost技術,那么有的朋友會問,CPU睿頻和Boost技術和我們手動超頻有何不同呢?首先睿頻和Boost技術都在比較高端的CPU上才有,所以低端的CPU也只能超頻,但是也有用戶喜歡對高端CPU進行超頻,以獲得更好的性能,具體有什么區(qū)別嗎?一起來看看相關知識。
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英特爾處理器睿頻和AMD處理器Boost頻率到底是指的什么。
其實現(xiàn)在的處理器里面,其實各個核心的頻率是可以不同的,而看起來挺高的睿頻和Boost頻率就利用了這一點,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核心工作時的最高頻率,這時候其他核心不是頻率很低就是干脆不工作。
為啥會這樣呢?其實很簡單,這種自主“超頻”功能的依據(jù)是TDP,在TDP確定(即所謂功率墻)的情況下,一個或幾個核心超頻,其他核心就得休息,讓出發(fā)熱功率空間。而超頻不同,只要處理器不超過危險溫度就能提升頻率,其他核心也不用休息,大家一起涼涼快快地用更高頻率干活吧。
這樣看起來,睿頻和Boost頻率實際上也就是默認用戶的散熱能力恰好和TDP需求一樣。這種假設在安全性上沒話說,但有些太落伍了,現(xiàn)在的常見散熱器散熱能力大都遠超65W~95W的TDP要求,而且很多都高出不少。
英特爾和AMD也發(fā)現(xiàn)了這種假設有點“傻”,所以才推出了精確增壓超頻(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,PBO)、英特爾性能最大化(Intel Performance Maximizer)這兩款真正的官方“超頻”工具,我們之前的推送也都介紹過。此外主板廠商也有原理差不多的華碩AI Suite等自動超頻工具。
這些工具的頻率調(diào)節(jié)更靈活,為了超頻還會提升電壓,更重要的是,它們還學會了直接看溫度而不是只看功率,除了頻率和電壓設置更謹慎之外,就和大部分超頻玩家做的事情基本一樣了。所以這次超頻與睿頻的對比中,超頻設置其實就是直接用這些軟件工具來做的。
看看這性能對比,是不是出乎你的意料了?雖然5.0GHz的超頻頻率看起來和標準睿頻一樣,單核頻率、性能也確實差不多。不過多核性能差距可就大了。因為超頻后8個核心/16個線程是工作在5.0GHz的,不超頻的時候啟動全部8核心/16線程時,工作頻率只有3.6GHz或稍高一點。
雖然說單核或者少量核心在游戲一類日常應用里已經(jīng)夠用了,其他核心是不是休息了倒無所謂。不過現(xiàn)在能利用多線程的軟件都越來越多,個人做點視頻、搞點創(chuàng)作正成為趨勢,這都需要多核心多線程工作,一個核心單打獨斗的睿頻方式開始應付不來了,顯然以后多核、全核超頻才是“正道”。
現(xiàn)在我們總算了解了睿頻和Boost技術是怎么一回事,所以也就明白我們用戶為什么還要手動超頻了。如果你使用的是九代K系的CPU和Z390轉的話,那么趕緊開BIOS里的PBO功能或者下載個英特爾性能最大化軟件、自家主板的自動超頻軟件來享受一下不凡的性能吧。